-
- 素材大小:
- 1.9 MB
- 素材授權:
- 免費下載
- 素材格式:
- .ppt
- 素材上傳:
- chenrong
- 上傳時間:
- 2018-05-30
- 素材編號:
- 195295
- 素材類別:
- 疾病PPT
-
素材預覽
這是心肺復蘇術后腦復蘇ppt,包括了CPR & CPCR,中國古代心肺復蘇記,現(xiàn)代 CPR 的形成,現(xiàn)代 CPR四大基本技術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
心肺復蘇術后腦復蘇ppt是由紅軟PPT免費下載網(wǎng)推薦的一款疾病PPT類型的PowerPoint.
CPR & CPCR
Resuscitation
復蘇,回生術,起死回生術 ,救命術
針對危重急癥的搶救措施
CPR,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肺復蘇,心肺復蘇術
針對心跳呼吸驟停的搶救措施
CPCR,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心肺腦復蘇
強調腦復蘇和腦保護至關重要
中國古代心肺復蘇記載
公元前4-5世紀
扁鵲,
“切脈診斷生死,用針、砭石、草藥急救”
公元前2世紀
《華佗神方》之《急求奇方》
介紹自縊急救
“…以手按胸上,數(shù)動之…
并容忍對口以氣灌之,其活更快…”
中國古代心肺復蘇記載
公元200~300年,晉代葛洪
《肘后備急方》介紹自縊急救
“徐徐抱解其繩,不得斷之。…
懸其發(fā)…塞兩鼻孔,以蘆管納其口中至咽,
令人噓之…更遞噓之…”
包含現(xiàn)代人工呼吸基本要領?
懸發(fā),使氣道通暢
蘆管吹氣,似氣管插管
塞鼻,保證不漏氣
現(xiàn)代 CPR 的形成
1955年,天津醫(yī)學院王源昶
率先報道胸外心臟按壓復蘇成功
1960年夏,首例院前CPR成功
美國,巴爾的摩Mr.B.D,于家中心臟停跳
其子實施人工呼吸
搶救小組抵達后行胸外心臟按壓轉送醫(yī)院
實施體表電除顫
心臟按壓持續(xù)23分鐘復跳
最終完全恢復
現(xiàn)代 CPR 的形成
1950s和1960s
現(xiàn)代CPR的基本框架逐漸形成
相繼建立CPR四大技術
現(xiàn)代 CPR四大基本技術
口對口人工通氣
(1950s末,Elam,Safar,Gordon)
體表電除顫
(1956-57年,Zoll,Kouwenhoven)
閉式胸外心臟按壓
(1960年,Kouwenhoven,Jude,Knicherbocker)
腎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藥物應用
(1963年,Redding,Pearson)
現(xiàn)代 CPR 的形成 (美國 )
1966年,首次全美CPR會議
國家科學院和國家研究院
推薦吹氣法人工通氣和閉式胸外按壓為CPR優(yōu)先選擇
建議對醫(yī)務及其他健康保健人員進行CPR訓練
1973年,第二次全美CPR會議 (AHA等)
建議將CPR訓練項目推廣到在公眾中
制定復蘇標準(standard),
次年發(fā)表于JAMA (是為JAMA標準/AHA標準)
現(xiàn)代 CPR 的形成 (美國 )
1979年,第三次全美CPR會議(AHA等)
1983年,首次全美小兒復蘇會議(美國兒科學會)
制定小兒BLS和ALS指南,并單獨制定新生兒ALS指南
1985年,第四次全美CPR和ECC會議(AHA等)
1992年,第五次全美CPR和ECC會議(AHA等)
頒布指南(guideline) ,而不是標準
1992年指南,已相當程度上得到國際認可
現(xiàn)代 CPR 的形成(歐洲)
1980年,
成立英國復蘇理事會(British Resuscitation Council,BRC)
制定和發(fā)表基本和進一步復蘇的指南
1992年,
成立歐洲復蘇理事會(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ERC)
頒布了歐洲復蘇指南
1996和1998年,
ERC兩次修訂歐洲復蘇指南
現(xiàn)代 CPR 的形成
1992年,第五次全美CPR和ECC會議
提出動議:籌備國際性復蘇會議
建立國際復蘇聯(lián)絡委員會
(ILCOR, 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
2000年2月,國際性CPR和ECC指南會議
美國Dallas
300多名專家來自世界各地
頒布第一部國際性復蘇指南
總結了CPR研究的最新成果
代表最先進的復蘇理念
《國際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2000 for
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irculation 2000;102(Suppl)
生存鏈--Chain of Survival
1992年全美CPR會議提出,2000國際指南會議重申
提高存活率的4個關鍵步驟,相互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
存活鏈--Chain of Survival
Phone first ?
Phone fast ?
專家的爭論(第5次全美CPR會,1992)
當發(fā)現(xiàn)有人心跳驟停倒地
是先進行徒手CPR,再盡快打電話求救?
還是先打電話求救,在進行徒手CPR?
存活鏈--Chain of Survival
Phone first?
應酌情而異:
美國,發(fā)現(xiàn)無反應即電話通知EMS(急診醫(yī)療系統(tǒng))
歐洲,打開氣道確定無呼吸后,啟動EMS
澳洲,開始通氣后啟動
中國,?!
存活鏈 --核心思想
復蘇程序 -- 三階段九步驟(Safar,1960年)
第一階段:基本生命支持
(Basic Life Support, BLS)
第二階段:進一步心臟生命支持
(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 ACLS)
第三階段:后續(xù)生命支持
(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
復蘇程序 --三階段九步驟(Safar,1960年)
復蘇程序--三階段九步驟(Safar,1960年)
基本生命支持(BLS)
A Airway 開放氣道
B Breathing 人工呼吸
C Cardiac Compression 心臟按壓
進一步心臟生命支持 (ACLS)
D Drugs 心臟用藥
E ECG 心電圖診斷
F Fibrillation Tretment 電除顫
后續(xù)生命支持 (PLS)
G Gauge 病情估計
H Human Mentation 恢復神志為重點的腦復蘇
I Intensive Care Unit,加強監(jiān)測治療
Dr. Peter Safar -- CPR之父
重發(fā)現(xiàn)口對口人工通氣
歸納4大技術組合
提出三階段九步驟
創(chuàng)建Safar研究中心
提出CPCR概念
復蘇程序--2000指南
依然三階段
基本生命支持 (BLS)
進一步心臟生命支持 (ACLS)
后續(xù)生命支持 (PLS)
一些措施有重要修正
如電除顫提前到BLS階段進行
復蘇程序-- BLS階段的ABCD
A Airway 開放氣道
B Breathing 人工呼吸
C Circulation 人工循環(huán)
D Defibrillation 電擊除顫
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斷
迅速判斷
判斷患者有無反應
判斷有無呼吸
判斷有無心跳
院內急救略有區(qū)別
也應避免不必要的延誤:
找聽診器聽心音、量血壓、接ECG、檢查瞳孔等
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斷
判斷患者有無反應
循環(huán)停止10s,
大腦因缺氧即昏迷
故意識消失,
當為首要表現(xiàn)
判斷方法:
拍打或搖動
大聲呼喚
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斷
判斷有無呼吸
方法:
耳面靠近患者口鼻
感覺氣息
眼睛同時觀察胸廓隆起
聽有無氣流呼出聲音
時間不超過10秒鐘
心跳停止者多無呼吸
偶有異;虿灰(guī)則呼吸,
或有明顯氣道阻塞征
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斷
判斷有無心跳
觸頸總動脈搏動
時間不超過10秒鐘!
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斷
2000國際CPR指南最新規(guī)定:
非專業(yè)人員
無需檢查脈搏,發(fā)現(xiàn)患者無反應和無呼吸
即可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或電除顫
專業(yè)人員
一方面檢查脈搏,同時觀察呼吸、咳嗽和運動等
時間不超過10秒
若不能肯定,應立即行胸外按壓
Airway--開放氣道
昏迷后
舌根后墜
氣道梗阻
Airway--開放氣道
仰頭抬頦法
Airway--開放氣道
托頜法
Airway--開放氣道
若口腔咽部有異物或嘔吐應先直接用手指清除
Airway--氣道異物梗阻的處理
Airway--氣道異物梗阻的處理
Breathing--人工呼吸
口對口人工呼吸
口對鼻人工呼吸
口對氣管導管人工呼吸
口對防護罩人工通氣
口對面罩人工呼吸
面罩呼吸球人工呼吸
Breathing--人工呼吸
緩慢吹氣
持續(xù)2秒以上
潮氣量10ml/kg
(約700~1000ml)
頻率:
10~12次/min
(每4~5秒一次)
開始通氣次數(shù):
連續(xù)2次或5次
Breathing--人工呼吸
Breathing--人工呼吸
Circulation/Cardiac Compression
人工循環(huán)/胸外心臟按壓
按壓?
擠壓?
按摩(cardiac massage)?
胸外心臟按壓 (Cardiac Compression)
機制:胸骨下1/3加壓,
通過增加胸內壓或直接擠壓心臟,
促使血液流向肺部及其他重要臟器
胸泵機制?心泵機制?
何為主導,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現(xiàn)場搶救,方便有效
胸外心臟按壓 (Cardiac Compression)
體位:
硬板床或地面仰臥,
頭不高于心臟,或下肢抬高
按壓部位:
胸骨下半部分
手指先觸及肋弓下緣,
滑向中線
到肋骨與胸骨連接處向上
手法:
掌根置胸壁,另掌交叉重疊
手指翹起
肘關節(jié)與胸骨垂直下壓
放松時雙手不離開胸壁
胸外心臟按壓 (Cardiac Compression)
按壓幅度:4~5cm
頻率:100次/min
(原指南規(guī)定:80~100次/min)
按壓/放松時間:50%
按壓/呼吸比: 15:2
(原規(guī)定:單人15:2,雙人 5:1)
15次中間不換手
胸外心臟按壓 (Cardiac Compression)
按壓幅度:4~5cm
頻率:100次/min
(原指南規(guī)定:80~100次/min)
按壓/放松時間:50%
按壓/呼吸比: 15:2
(原規(guī)定:單人15:2,雙人 5:1)
15次中間不換手
胸外心臟按壓(Cardiac Compression)
為何要保持100次/min ?
動物和人體研究均表明
按壓頻率80次/min以上時血流最理想
為何保持15:2比例,連續(xù)15次不換手?
CPR時的冠狀動脈灌注
隨按壓時間延長而逐漸升高
15次連續(xù)按壓,較5次連續(xù)按壓產(chǎn)生的冠脈壓更高
每次通氣停頓后,
需連續(xù)按壓多次才能恢復到先前水平
胸外心臟按壓(Cardiac Compression)
胸外心臟按壓的不足:
舒張壓較低
恰當胸外按壓,動脈收縮壓峰值可達60~80mmHg
但舒張壓較低,MAP極少過40mmHg
心輸出量低
僅為正常的1/4或1/3,長時間按壓進一步降低
腦血流約為正常的50-90%,心肌血流約為20-50%
血流僅分布異常
主要分布于隔肌以上器官
下肢和腹腔臟器少于5%
胸外心臟按壓(Cardiac Compression)
冠狀動脈灌注壓(CPP)
CPR時, CPP來源于按壓的放松期(舒張期)
CPP=主動脈舒張壓-右心房舒張壓
動物,獲得臨界心肌血流量
舒張壓應高于40mmHg, CPP高于20-25mmHg
人類相似
所有恢復自主循環(huán)者,CPP高于15mmHg
其他人工循環(huán)技術
插入式壓腹CPR (IAC-CPR)
高頻CPR
主動加壓減壓CPR (ACD-CPR)
同步通氣按壓CPR (SVC-CPR)
相位性胸腹加壓減壓CPR (RPTACD-CPR)
充氣背心CPR (vestCPR)
機械(活塞)CPR
開胸CPR
其他人工循環(huán)技術
插入式壓腹CPR,IAC-CPR
兩次心臟按壓期間插入1次腹部按壓
腹部按壓腹中線劍突和臍中點
對腹主動脈和腔靜脈
可產(chǎn)生100mmHg壓力
促使主動脈搏動
發(fā)揮“腹泵”機制
院內復蘇優(yōu)于標準CPR
安全性及有效性
尚待進一步證實
其他人工循環(huán)技術
主動加壓減壓CPR,ACD-CPR
利用手抓裝置操作
按壓放松時主動提起胸壁
降低胸內壓而增加靜脈回流
為下次按壓“預充泵”
其他人工循環(huán)技術
相位性胸腹加壓減壓CPR
RPTACD-CPR
插入式壓腹CPR+主動加壓減壓CPR
其他人工循環(huán)技術
充氣背心CPR,vestCPR
通過周期性充氣放氣,
增加胸內壓
提高主動脈壓和CPP峰值
改善心腦灌注
其他人工循環(huán)技術
開胸CPR,有創(chuàng)性CPR
一度棄用,近年來又有提倡
方法:開胸,用手直擠壓心臟
特點:心肌和腦血流量明顯增高
動物實驗證明可提高存活率
須在醫(yī)院內進行, 停跳25分以上也無效
目前作法:院內一般先行胸外按壓
效果不佳時,有條件者可盡快開胸
其他胸外心臟按壓技術
單純胸外按壓CPR
問題的由來:
口對口的顧慮
傳染疾病?
AIDS?!
其他胸外心臟按壓技術
您愿意對陌生人實施口對口人工呼吸嗎?
AHA基本救生員,大多數(shù)不愿意
醫(yī)師,45%不愿意;
護士,80%不愿意
路人,85%絕對不愿意
您愿意進行單純按壓CPR嗎?
70%愿意進行單純按壓CPR
其他心臟按壓技術--單純胸外按壓CPR
是否必須作口對口人工呼吸?
研究表明:
成人CPR最初6~12min ,并非一定要正壓通氣
比利時學者發(fā)現(xiàn):
加口對口通氣和單純胸外按壓復蘇效果無差別
(The Crebral Resuscitation Group of Belgium)
其他心臟按壓技術--單純胸外按壓CPR
其他心臟按壓技術--單純胸外按壓CPR
可行與否?
早期血液中尚有氧,因循環(huán)停止不能被利用
按壓胸廓導致自動通氣,可有接近正常的
分鐘通氣量、PaCO2和PO2
按壓心輸出量僅為正常1/4,可與低通氣量匹配
不作人工呼吸有利于盡快開始胸外按壓
其他心臟按壓技術--單純胸外按壓CPR
2000指南規(guī)定:
對成人患者復蘇時,
若不愿,或無法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
應先行單純胸外心臟按壓
單純胸外按壓也較無CPR效果好
復蘇程序-- BLS階段ABCD
A Airway 開放氣道
B Breathing 人工呼吸
C Circulation 人工循環(huán)
D Defibrillation 電擊除顫
電擊除顫
存活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提前到BLS階段
2000指南要求:
院內3分鐘內完成
院外5分鐘內完成
心跳驟停的主要ECG類型
心室顫動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心室停頓
ventricular standstill
asystole
cardiac standstill
電-機械分離
electro-mechanical dissociation, EMD
心室顫動
心肌纖維快速不規(guī)則顫動
(不同步快速收縮)
ECG:
振幅與頻率極不規(guī)則
QRS-T波群消失
頻率200~500次/分
心室顫動
心室停頓
心室完全無收縮,ECG無心室激動波,有或無P波
電-機械分離
緩慢無效的心室自主節(jié)律
心室收縮弱而不全,無心音脈搏
QRS波群寬而畸形低振幅,20~30bpm以下
心跳驟停的主要ECG類型
三種類型的血流動力學結局相同:
有效循環(huán)停止
全身性缺血缺氧
心室顫動值得高度重視
發(fā)病率最高
復蘇成功率最高
電擊除顫
電除顫越早越好:
心跳驟停后,最常見的初始節(jié)律是室顫
室顫的唯一有效治療方法是電除顫
除顫成功可能性,隨時間推移而迅速減低
數(shù)分鐘內,室顫有可能轉為更惡性的心律失常(電機械分離或心室停頓)
電擊除顫
電擊除顫
2000指南提出公眾除顫計劃
(PAD, pubilic access difibrillation)
若估計某地區(qū)AEDs使用頻率為5年1次
(心跳驟停發(fā)生率估計為1/1000人年),
即可實施PAD計劃
電擊除顫
電擊除顫機理:
一定強度的電流瞬間通過心臟
使所有心肌纖維同時去極化
并處于不應期
從而消除異位節(jié)律,恢復竇性節(jié)律
電擊除顫
除顫電極部位:
標準位
(胸骨右緣2肋間、左側第五肋間腋前線)
前后位
(胸骨右緣2~3肋間、背部肩胛骨下角)
除顫電極標準位置
電擊除顫
除顫器類型:
普通非同步性體表直流電除顫器
自動體表除顫器
AEDs,automated external cardiac defibrillator
電擊除顫
普通非同步性體表直流電除顫器
院內常用
單相電能
除顫電能(成人,體表)
首次 200J
第二次 200~300J
第三次 360J
觀察ECG,必要時3~5分內重復, 或變換體位
電擊除顫
電擊除顫
單相波與雙相波除顫
藥物治療--用藥途徑
心內注射
靜脈注射(推薦應用)
氣管內用藥
骨髓腔內注射
均有效,各有利弊
藥物治療--用藥途徑
心內注射
過去常規(guī)應用
需停止復蘇操作
并發(fā)癥多
(氣胸、血胸、冠狀血管損傷、心包出血)
其他途徑無效可試用!?
藥物治療--用藥途徑
靜脈注射
中心靜脈
外周靜脈(首選)
藥物治療--用藥途徑
靜脈注射--中心靜脈:
上下腔靜脈接近右心房處
藥物達心臟快,效果較外周靜脈佳
穿刺時需停止復蘇操作,且并發(fā)癥多
難作首選
藥物治療--用藥途徑
靜脈注射-- 外周靜脈:
實用,首選
藥物峰濃度低,循環(huán)時間長
(1-2min達中心循環(huán))
盡量選大靜脈(肘靜脈,頸外靜脈)
不用肢體遠端靜脈,不用股靜脈
用藥后快速給液體20ml
藥物治療--用藥途徑
氣管內用藥
吸收途徑:
支氣管-肺泡-黏膜毛細血管吸收-入左心房
優(yōu)點:
吸收迅速(11~16秒產(chǎn)生心臟效應),心內藥物濃高
適應:已插管,靜脈通路未建立者
方法:
30cm細導管達隆突或過隆突,入支氣管,
噴藥后加壓張肺5~6次
藥物治療--用藥途徑
氣管內用藥
可經(jīng)氣管內用的藥物:
腎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
不宜經(jīng)氣管應用的藥物:
碳酸氫鈉(容量大)
劑量:靜脈劑量的2~2.5倍
稀釋:10ml生理鹽水
藥物治療--用藥途徑
骨髓腔內用藥
小兒宜
用作靜脈通路不能建立時的替代
劑量:同靜脈
但有證據(jù)提示需加大,尤其在應用腎上腺素時
藥物治療
均無科學依據(jù),百弊而無一利
國外文獻從無報道
正規(guī)教科書已不載入
堅決擯棄不用,至囑!!!
藥物治療--腎上腺素
心跳驟停的首選藥物
作用:興奮α受體
收縮外周血管,提高主動脈舒張壓,
增加冠狀動脈灌注壓
同時收縮頸動脈, 增加腦血流量
心肺復蘇時β受體作用不重要
藥物治療--腎上腺素
劑量之爭:
標準劑量:1.0mg靜脈注射
最早的觀察是手術中直接心內注射:
1~3mg可以有效恢復自主心律
70年代專家們制定復蘇指南時假定
靜脈注射1mg與心內注射1mg作用相當
是為“標準劑量”的由來
藥物治療--腎上腺素
劑量之爭:
大劑量:
每次0.1~0.2mg/kg(一般成人約7~14支/次)
理由:
靜脈用藥劑量應大于心內注射
為心跳驟停時α1受體對腎上腺素不敏感,
加大劑量方可收縮外周血管
標準劑量沒有依據(jù)體重調整
藥物治療--腎上腺素
劑量之爭:
四項大型臨床試驗:
比較大劑量 (0.07~0.20mg/kg)與標準劑量作用
大劑量增加冠狀動脈灌注壓和自主循環(huán)恢復率
但可能使復蘇后心肌功能惡化
未能顯示改善長期存活和神經(jīng)學結局
藥物治療--腎上腺素
2000指南推薦劑量
(成人標準劑量)
1.0mg靜脈注射,
每3~5分鐘重復1次
每次推藥后沖入20ml液體,
確保藥物進入中心循環(huán)
藥物治療--腎上腺素
標準劑量失敗時考慮采用大劑量
大劑量腎上腺素應用方法(1992指南):
重復劑量遞增(1、2、5mg/次)
每次5mg/次間斷應用
根據(jù)體重(每次0.1mg/kg)
藥物治療--阿托品
效應:M受體阻滯劑
降低心臟迷走神經(jīng)張力
增強竇房結興奮性
加快房室傳導
用途:
竇性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等
對抗膽堿能作用所致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和血壓下降
藥物治療--阿托品
用法:
心跳停止: 1mg IV,3~5min重復
心動過緩: 0.5mg IV,使HR達60bpm以上
總量3mg可獲完全性迷走神經(jīng)阻滯
藥物治療--利多卡因
糾正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及室顫
首次用量:1~1.5mg/kg靜脈推注
或以2-4mg/min速率靜注
追加量:0.5-1.5mg/kg,每5-10m重復
總量可達3mg/kg
心跳驟停搶救時劑量宜大
藥物治療--碳酸氫鈉
過去推測,
循環(huán)停止必然導致嚴重的酸中毒
宜積極糾正
現(xiàn)已證實:
心跳呼吸停止時酸中毒的確存在
為混合性酸中毒:呼吸性和代謝性
藥物治療--碳酸氫鈉
呼吸性酸中毒
早期為主,充分的肺泡通氣方可糾正
代謝性酸中毒
動態(tài)形成過程:
低血流灌注→組織酸中毒→酸血癥
取決于心跳停止時間,及血流灌注水平
低血流使組織的CO2不能灌洗出來
應用堿性藥未必能糾正
藥物治療--碳酸氫鈉
CPR時糾酸的主要手段:
充分的肺泡通氣
盡快恢復組織灌注
先行有效胸外心臟按壓
隨后迅速恢復自主循環(huán)
藥物治療--碳酸氫鈉
優(yōu)點?!
幾乎無資料表明,應用糾酸藥可改善預后
未能肯定,血液低pH對除顫、自主循環(huán)恢復能力、或短期存活有不利影響
組織酸中毒似乎也不影響腎上腺能反應性
藥物治療--碳酸氫鈉
害處 ?!
動物實驗未能改善除顫能力和存活率
降低冠狀動脈灌注壓
細胞外堿中毒導致不利后果,
包括氧離解曲線左移影響氧釋放
可能引起高滲血癥和高鈉血癥
藥物治療--碳酸氫鈉
害處 ?!
進入體內產(chǎn)生二氧化碳,
后者可自由透過心肌和腦細胞膜
導致反常細胞內酸中毒
加重中心靜脈酸中毒
可能使同時輸入的兒茶酚胺類藥物失活
藥物治療--碳酸氫鈉
某些時候有利:
原先存在代謝性酸中毒
三環(huán)類或苯巴比妥類中毒
長時間停跳或復蘇
不首先用
公認有用的措施無效后才考慮:
除顫、心臟按壓、氣管插管、
人工通氣、及血管活性藥應用…
藥物治療--碳酸氫鈉
用法:
最初劑量:1mmol/kg靜脈滴注
5%-1ml=0.6mmol
60kg約需100ml,90kg需150ml,150kg需250ml
給藥后作過度通氣,以排出CO2
不宜氣管內用藥
追加需根據(jù)血氣分析結果
不必完全糾正,以免醫(yī)源性堿中毒
藥物治療--鈣劑
生理狀態(tài)下,鈣離子在心肌收縮和沖動傳導時起重要作用
心跳驟停后發(fā)生再灌注損傷,心肌細胞內鈣超載,補鈣過多致高鈣血癥可能反而有害
回顧和前瞻性研究顯示,是時用鈣劑無效
故搶救心跳驟停,不宜常規(guī)補鈣
藥物治療--鈣劑
適應證:
高鉀血癥
低鈣血癥
鈣通道阻滯劑中毒
用法:
10%氯化鈣2~4mg/kg,緩慢靜脈注射
10分鐘后酌情給10%葡萄糖酸鈣5~8ml
心肺復蘇 ABCDE
A Airway 開放氣道
B Breathing 人工呼吸
C Circulation 人工循環(huán)
D Defibrillation 電擊除顫
E Epinephrine 腎上腺素等藥的應用
第三階段:后續(xù)生命支持
復蘇后處理 (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
基本內容:
全身支持
腦復蘇
第三階段:后續(xù)生命支持
全身支持
呼吸: 機械通氣,保持正常PaCO2
循環(huán): 維持較高血壓以利腦灌注
腎功能
抗感染
營養(yǎng)支持……
腦代謝的特點
氧耗量大
腦重量占體重2%
血流量占全身15%
耗氧量占全身20~25%
對缺氧耐受性差
血流中斷10秒, 大腦缺氧而昏迷
2~4分鐘后,大腦葡萄糖和糖原儲備耗盡
4~5分,ATP耗竭----極限?!
全腦停循環(huán)極限時間
故一般認為,全腦缺血5分鐘以上,即發(fā)生不可逆性損害
也有認為,8分鐘為全腦停循環(huán)極限時間
腦復蘇措施
低溫
低溫有腦保護作用,
預期溫度32~36℃
利尿脫水
甘露醇,速尿...
目的: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
止痙
痙攣抽搐時,腦耗氧增加100~400%
巴比妥類,安定,冬眠
激素:可短期用
腦功能恢復的順序
心跳→呼吸→對光反射→
吞咽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
疼痛反應→頭轉動→四肢活動→
聽覺反應 →意識恢復→視覺
腦復蘇的轉歸(結局)
完全恢復
神志完全恢復,無神經(jīng)后遺癥,能正常工作
意識恢復
但有智力障礙、共濟失調和運動障礙等并發(fā)癥
皮層下生存 (植物人?)
意識消失,但有呼吸及腦干功能。有對光和吞咽等反射
疼痛刺激有反應,但無聽覺、意識 及視覺
腦死亡
指全部腦組織(包括腦干)的不可逆損害
腦死亡定義
全部腦組織(包括腦干)的
不可逆性損害
腦死亡診斷
深昏迷,對外界刺激無反應
無自主呼吸
無自主運動,肌肉無張力
腦干功能和腦干反射消失,體溫調節(jié)紊亂
腦電圖呈等電位
上述表現(xiàn)持續(xù)72小時(12~24小時),
且排除低溫、鎮(zhèn)靜或肌松藥等因素的影響七年級生物心臟ppt:這是七年級生物心臟ppt,包括了輸送血液的泵—心臟,猜猜看,感受心跳,觀察與思考,心臟的組成,貼一貼,心臟血液流動方向,結束語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
甲亢心臟病ppt:這是甲亢心臟病ppt,包括了其診斷標準包括,治療方案,利尿劑的使用,硝酸酯類的使用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
冠狀粥樣硬化性心臟病ppt:這是冠狀粥樣硬化性心臟病ppt,包括了概述,流行病學,危險因素與誘因,臨床表現(xiàn),檢查,診斷,治療等內容,歡迎點擊下載。
心肺復蘇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