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素材大。
- 1.17 MB
- 素材授權:
- 免費下載
- 素材格式:
- .ppt
- 素材上傳:
- ppt
- 上傳時間:
- 2016-04-23
- 素材編號:
- 53663
- 素材類別:
- 城市旅游課件
-
素材預覽
這是一個關于山東膠州秧歌舞蹈素材PPT,主要介紹了漢族民間舞蹈、藝術特點、起源、發(fā)展、藝術風格、人文風格、舞蹈特點、風格特征、體態(tài)動律等內容。膠州市位于山東半島西南部,是山東省青島市所代管的一個縣級市,位于膠州灣畔,東臨即墨市,青島市城陽區(qū),北接平度市,西靠高密市,西南臨諸城市,南與黃島區(qū)接壤。1987年2月膠州市在青島地區(qū)率先撤縣建市,是山東省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膠州市地處膠萊河入口南部,屬海淀平原,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屬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4℃。年均降水量695.6毫米。礦產有螢石、重晶石等。特產有膠州大白菜、柏蘭香油等。膠濟鐵路、膠黃鐵路,濟青高速、204國道穿境而過。古跡有三里河新石器原始氏族社會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牧馬古城遺址等。風景區(qū)有高鳳翰故居和艾山。
山東膠州秧歌舞蹈素材PPT是由紅軟PPT免費下載網推薦的一款城市旅游課件類型的PowerPoint.
山東膠州秧歌
孟倩倩
2010-8-10
目 錄
屬性
漢族民間舞蹈
藝術特點
起源、發(fā)展
藝術風格、人文風格
舞蹈特點
風格特征
體態(tài)動律
膠州秧歌
又稱 "地秧歌"、“跑秧歌”
民間稱 “扭斷腰”、“三道彎”
膠州秧歌有230多年的歷史(清代)
2006年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朝中期膠州秧歌藝人演出的模擬場景
藝術特點
起源:
“秧歌”
是南方勞動人民插秧所唱的勞動小曲,唐宋時膠州是北方最大港口,南北商貿往來密切,藝術形式隨之流傳至北方
“闖關東”
《膠州文化志》載東小屯“馬、趙”二姓,棄家闖關東。沿途乞討賣唱,后改為邊舞邊唱,逐漸形成了簡單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膠州地方色彩的小調;
《膠州文化志》載膠州秧歌的形成年代是1854~1858年間;
傳承:
闖關東返回故鄉(xiāng)后,代代相傳,不斷改進,到1863年便基本成
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后形成“膠州大秧歌”形式。
1957年,膠州秧歌進京演出,博得好評。后全國150個文藝團
體來膠州學習,北京民族舞蹈學院還將膠州秧歌列為必修課程。
藝術風格
“南北結合”
膠州秧歌應該是引進江南地方曲調,吸收了北方雜劇的精華,形成的新藝術形式。
“膠州大秧歌”
從藝術形式和類別上看,是一種戲劇,不是單純的舞蹈和歌唱。它有劇本,有道具,有曲牌,演員有行當,是一種形式活潑的歌舞劇。
演員10人分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個行當,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擺隊、正挖心、反挖心、兩扇門等,伴奏樂器除嗩吶外,有大鑼、堂鼓、鐃鈸、小镲、手鑼等,唱腔曲牌有30余個。
1860年后,在膠州秧歌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秧歌小戲,有35個劇本。
人文風俗
藝術與文化合二為一、源遠流長的齊魯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
山東齊魯文化大地滋生出來的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儒教為核心的封建社會,對婦
女的一種殘酷的肉體上的束縛是纏足,用這種方式來束縛婦女們的精神。這種在還定型的舞蹈形
式中,無聲無息的就成為了一種形式的美。
膠州秧歌萌生于魯東半島膠州一帶的鄉(xiāng)村,這里的人們勤勞、善良。尤其是女性,尊老愛幼,
任勞任怨。膠州秧歌的許多動作就是從這些樸素的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如洗衣服等。反映了膠州人
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人生態(tài)度。
文化遺產得以保存,與人文有著直接關系
一、藝術形式的群體傳承者基本居住穩(wěn)定
二、明后海退,港口遠離膠州城,地域封閉、
流通阻塞,外界影響小
三、質的流變少,人文參與改造少,因其不是
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舞蹈特點
人物角色
傳統分六個行當:膏藥客、翠花、扇女、小娛、棒糙和鼓子
高校舞蹈課堂,一般主要學習“小饅”、 “扇女”、“翠花”三種人物。她們有著共同的特征:即身體挺直,頭部微含(含羞),兩臂在體側微夾兩肋的站立體態(tài)和“三道彎”的動作體態(tài)。
“小饅”農村小姑娘,性格特征是活潑,溫柔,有朝氣。動作多以歡快、扭捏為主,給人以清純、
秀氣、細膩之美。
“扇女”農村小媳婦,性格特征為積極樂觀,溫柔賢惠,偶有張揚卻不失身份。動作的個性特征是
溫柔淑靜,舒緩而有朝氣,給人以舒展、婀娜、亭亭玉立之美感。
“翠花”(也稱“大老婆”),中老年婦女,其性格爽朗、大方、潑辣。動作特點是幅度大、放得開。
給人一種干凈利索,甚至是風風火火,然而卻又不失溫柔、純樸之美感。
尤其是以”小饅“的動作最具特色,最具代表,而高校學習和研究的也主要以”小饅“人物的動作為主。
風格特征
膠州秧歌的風格特點,當地老藝人用“抬重、落輕、走飄、活動起來扭斷腰”來形容它的動律與風韻。
舞蹈家們又把它歸納為“腳擰、扭腰、小臂繞8字(動肩)受推、翻腕的有機配合”。而這一動律特征的形成,關鍵在于腳掌的富于彈性,腳跟的靈活扭動。
“擰”是以腰為軸。向外擰轉的“三道彎”體態(tài)。腳下的“擰”作為動作的發(fā)力點,使膠州秧歌形體線條彎曲柔和,舞蹈動作輕柔,但不失勁健挺秀,奔放灑脫
“碾”是在形成或移動重心的過程中,膝之推反射在腳部的旋力。呈現一種重抬輕落的力度美感
“抻”是起動或到達極點空間時,動作形態(tài)的瞬間持續(xù),而表現相互一種延伸的動作美感
“韌”是在流動的動作變形中,呈現出一種力的性格,給人以不間斷的力的延伸美感
“扭”更是山東秧歌的韻律的核心部分。一舉一動、一招一式都在一個“扭”字上,是動力腳腳掌和腳跟的碾動做為運動的支點,從而波及腰和上身各部位的扭動而形成流動中“三道彎”曲線特征
這些基本動態(tài)不是單獨表現的,而是由身體的各個部位沿一定的次序,依次的向上下不同方位同時進行的,構成了和諧統一的運動。形成了它收與伸、輕與弱、快與慢的極其鮮明的強烈對比的動態(tài)。所以才使得膠州秧歌有
“三變、九勁、十八態(tài)” 的俗稱
動律練習
動作短句示范
三道彎
正丁字擰步
正丁字擰步八字繞扇
提擰步
提擰步橫八字繞扇
倒丁字擰步
倒丁字擰步胸前抱扇
要點提示
“三道彎”是由舞蹈者在動作過程總以動力腿的腳掌或者是以腳跟的碾動做動作而形成的
“正丁字擰步”是由腳下的擰動,促使膝蓋的轉動,帶動腰部的扭動,形成自下而上的三道彎。腳下的擰動強調的是:主力腿的腳掌追動力腿的腳跟,強調的是碾勁兒,膝部的轉動要求主力腿的膝蓋追動力腿的膝蓋,并且有一個自上而下的動勢,強調的是鉆碾勁兒。腰部的扭動強調的是對抗力,雙膝往右擰,腰往左回,雙膝往左擰,腰往右回,主力腿的膝蓋往下襯,主力腿的腰相應要往上提,這樣有一個交叉的對抗力,對抗力需要韌勁兒和抻勁兒來完成,因此我們說膠州秧歌的正丁字擰步要用碾、擰、抻、韌來完成。
“提擰步” 強調的是提起的一瞬間一定要形成三道彎的體態(tài),落下腰帶勁,同時運動。
“倒丁字擰步”是主力腿的腳掌碾動,動力腿虛離地面,要求腳下,腿,手臂,身體在一拍完成動作,形成整體轉動,瞬間停頓的力感特點。
謝謝